芝麻長得很微小,但它的美味與營養被人類激賞、讚歎了數千年,至今許多料理與糕點都無法缺少它。而芝麻這樣的好東西,到底是誰先發現了它?

 
從古文明的歷史、神話與遺址發現,芝麻已經出現在西元前三、四千年的埃及、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古文明裡。
 
古文明裡。但是,日本前名古屋大學生命農學研究科教授、現任愛知學院大學教授大澤俊彥追溯芝麻的發源時發現,芝麻歷經人類數千年來在全球各地進行品種改良後,目前僅存下來的少數野生品種,全都生長在非洲草原上,因而推論「芝麻發源自非洲草原」。而大澤教授的這個學說,也獲得世界上大多數學者專家的支持。
 
生長在非洲草原的野生芝麻,被獵耕於草原上的人類發現、食用後,成為補充油脂、蛋白質、礦物質的食物來源。同時,芝麻的鮮美味道也讓這些生活在飲食條件貧瘠下的人們驚豔不已,嘗試到什麼叫做「滿嘴濃香、柔滑適口的美味」。
 
於是,芝麻跟隨人類遷徙的腳步,開始廣為流傳栽培,從非洲草原往北越過撒哈拉沙漠,在古文明時代傳入北非的埃及、摩洛哥,然後被引進歐、亞洲。直到十七世紀的大航海時代,芝麻才被歐洲人透過奴隸貿易,帶往美洲大陸栽培種植。

西元前三千多年的中東兩河流域(位於現今伊拉克地區,又稱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),居住一群有高度城市文明的蘇美人。他們在夏季大量種植芝麻,把芝麻視為日常生活重要的油脂作物,搾芝麻油烹飪食物,並使用芝麻做餅。到了巴比倫王國時代,巴比倫創世神話中描述芝麻釀成的酒是神明飲用的酒,創世神明喝了芝麻酒後,才有力量創造世界。此外,當地居民遇到生病需要神明消災解厄、或向神明祈求願望實現時,芝麻酒、芝麻餅就是祭神的貢品。

 
兩河流域居民將芝麻視為神的農作物,他們認為芝麻雖小卻擁有神祕的力量,在宗教、信仰的地位上遠遠凌駕於小麥、燕麥、豌豆等其他穀物蔬菜。因此,在中東地區流傳已久的知名口述文學《一千零一夜》(又稱《天方夜譚》)中提及「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」故事裡,阿里巴巴與盜匪要打開擺放寶物的山洞大門,就必須喊出「芝麻,開門!」咒語才能辦得到。
 
不過,也有一說「芝麻,開門!」的咒語,是因為芝麻蒴果熟透後,輕微觸碰就會打開彈出種籽,而被說故事的人用來表達「不費吹灰之力打開寶藏大門」的意思。

 芝麻傳入印度後,印度人馴化野生芝麻,進行品種改良,能收穫更多芝麻的種籽。在印度河平原上、距今有五千年歷史的古城哈拉巴(Harappa,今位於巴基斯坦境內)遺址,被考古學家發現大量碳化的芝麻化石。

 
芝麻年年豐收、產量變多,古印度人利用芝麻更加大手筆,從飲食、祭祀到醫療,都大量使用芝麻。像印度教認為芝麻代表不朽與吉祥,視芝麻為素淨的祭品,進行祭祀儀式時,印度教徒會將黑、白芝麻混合米粒,敬獻給眾神與祖先。
 
芝麻油含有抗氧化成份,並能滋潤乾燥的肌膚,溫暖發冷的手腳。有五千年以上歷史、全球最古老醫學的印度阿育吠陀(Ayurveda)療法,利用清澈的白芝麻油為病人按摩。例如在此療法中的希羅達拉(Shirodhara)額頭淋油療程裡,治療師在病人額頭的眉心上(印度人強調眉宇之間有第三眼),慢慢滴下微溫的白芝麻油,協助病人放鬆壓力,達到身心平衡。
 

兩千年前中國漢代通使西域的張騫,循著當時大漢帝國與歐亞各國貿易交流往來的絲路,將芝麻從中亞的大宛帶回中國栽培。當時,漢代稱外國人為胡人,而來自於西域中亞胡人之地的芝麻,也就被冠上「胡」字,稱為胡麻,並沿用至今。從西域引進中國的芝麻,是原先被埃及、中東地區馴化的品種,香氣濃、油脂豐,深受漢代民眾歡迎而被大量種植,廣用於飲食烹調。

 
芝麻有益人體健康的營養價值,被中國人深深領受。在中國現存最早的醫藥專書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著:「胡麻,味甘,平。主傷中虛羸,補五內,益氣力,長肌肉,填髓腦。久服,輕身、不老。」明朝名醫李時珍更在他的醫學大作《本草綱目》中,針對芝麻的療效、服用方式,做了一番深入解釋的仔細說明。
 
喜歡美食、注重養生的北宋大文豪蘇軾,熱愛食用芝麻,除了寫了不少有芝麻入菜的食譜外,他吃大量的黑芝麻治癒痔瘡,並用芝麻花朵擦拭皮膚上的小丘疹,消除這些長在身上的小肉丁。許多鑽研長生之術的道士,視芝麻為永保青春的仙家食物。在南北朝誌怪小說《幽明錄》中有一篇「劉晨阮肇」的故事,談到在漢明帝永平五年時,判縣劉晨、阮肇為了煉丹,一起去天台山採藥,卻迷路困於山區。後來,這兩人在山區遇到兩位美女,美女邀請他們回家同住,成為夫妻,並常常煮芝麻飯請他們吃。後來,劉晨、阮肇想家,得到美女批准返家探親。結果回到家鄉,發現人事已非,原來他們在山上半年多的時間,家鄉已經過了七個世代,而他們因為常吃芝麻飯保有青春,未見老態。
 
唐朝詩人王昌齡在他的《題朱煉師山房》詩中寫道:「百花仙醞能留客﹐一飯胡麻度幾春。」也強調胡麻的養生好處。